【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萍乡卫生职业学院:一核三融四联动,共筑心理防护墙

发布者:宣传部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1-0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萍乡卫生职业学院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按照“一个核心、多维融入、全面覆盖、合力联动、有效衔接”的整体思路,扎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聚焦一个核心,做好顶层设计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每年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出台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文件,为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专题会,深入研讨并部署心理健康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新建8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内设12个功能室。自20239月投入使用至今,使用频率远超预期,累计接待服务学生4300余人次。

1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部分功能室照片

做好三个融入,抓好工作落实

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推进中,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注重将其融入“四大阵地”建设。学校筑牢课堂阵地,开启开足心理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授课模式,融入生命感恩教育、耐挫折教育等内容,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同时,遵循“早预防、早安排、早发现、早应对”的原则,切实落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机制,强化工作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每年各类活动节点,丰富活动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认识自我。此外,学校还畅通网络阵地,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并定期发布各类心理健康常识和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团辅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大心理队伍”。配置4名专职心理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培育辅导员队伍,夯实骨干力量,每学期组织辅导员开展至少2期校级心理培训,内容以实操性较强的案例教育为主,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释放专任教师在心理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困生进行谈心谈话,疏导其因学业带来的心理困惑。组建以学校心理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观察员为主的学生心理队伍,确保心理工作无死角、无漏洞。

3开展校级心理培训

学校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心理育人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一方面做好日常服务引领。专职心理教师充分利用各自所学专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问题进行有效咨询干预。

另一方面走进学生社区。学校每天组织值班辅导员、班主任进寝室,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联动四方力量,助推工作开展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校外平台力量,形成四方联动机制,助推学校心理工作高质量开展。

学校2020年起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在2023年牵头成立了萍乡市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医校联盟。近年来,通过与医院的深入联动,学校心理工作实现了筛查-发现-转介-诊断-应对的“完整闭环”。

4:联盟成立仪式

学校积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联系家长,列入二级预警和三级预警的学生,原则上每月联系2次;列入一级预警名单的学生,沟通频率则提升至一个月4次。通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建立了心理工作“统一战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学校对接萍乡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网络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如学生在网络发表自残、轻生的言论,公安系统会通过大数据获悉,并对接学校和医院,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

此外,学校立足萍乡发展实际,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深入社区,走进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真抓实干,工作成效明显

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心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内校外更多群体深化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形成了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同时,由于工作扎实开展,学院每年的心理预警名单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级预警名单人数大幅下降,有效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多轮理论培训和实践运用,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心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年轻辅导员从最初“不知道说什么”转变为“能够跟学生说上半小时”,从最开始“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说”转变为“愿意听、主动说”成长速度明显。

通过工作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自身心理的态度也愈发“端正”,绝大多数学生从最初的“抗拒”逐步的转变为“接受”到最后转变为“主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再避讳隐瞒,而是逐步主动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帮助、治疗。

原文链接:https://tzpy.centv.cn/article/3282